原子吸收光谱仪是一种用于痕量金属元素分析的精密仪器,其工作原理基于基态原子对特征光辐射的吸收。其工作链路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五个核心部分: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器与数据处理系统。
1.光源:发射待测元素的“纯正”特征谱线
仪器采用空心阴极灯作为光源,其阴极由待测元素制成。它发射出该元素的特征波长光谱,其谱线宽度极窄(0.002nm),强度高且稳定。这种“锐线光源”是实现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测量的前提,因为它几乎只被样品中同种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
2.原子化器:将样品转化为“基态原子云”
这是仪器的“心脏”。样品溶液被引入原子化器,通过高温能量将待测元素从化合物状态转变为自由的、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主要方式有:
火焰原子化法:利用燃气(如乙炔)和助燃气(如空气)燃烧产生高温,过程快速但效率稍低。
石墨炉原子化法:在通电的石墨管中通过程序升温实现干燥、灰化、原子化和净化,原子化效率高,灵敏度远超火焰法。
3.分光系统:筛选出“目标”波长光
从原子化器出来的光束包含了光源发射的特征谱线以及原子化器自身产生的背景辐射等杂散光。分光系统(主要由光栅构成)的作用如同一个“单色过滤器”,其核心任务是精确分离并筛选出用于测量的那一条特征共振谱线,并将其投射到检测器上,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其他光的干扰。
4.检测器与数据处理系统:测量并计算吸光度
检测器(通常是光电倍增管或固态检测器)负责将经过原子蒸气吸收后减弱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该系统测量的是光源发射光强度(I₀)与经过原子吸收后透射光强度(I)的比值。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A=lg(I₀/I),其值与样品中基态原子的浓度成正比。通过将未知样品的吸光度与已知浓度的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即可精确计算出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总结而言,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工作链路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精妙过程:由特定光源发出“纯正”的光,穿过被原子化器气化的基态原子云,经分光系统纯化后,由检测器精确捕获其被吸收的程度,最终通过数据处理将光信号的减弱量直接转化为元素的浓度值。